投審會資料顯示,今年前七月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78件,年增2.63%;投資額7,295萬美元,年減57.90%。2009年以來,核准陸資來台投資案件,前三名產業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銀行業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張銘斌說,市場上確實有「恐中」氣氛,才會有紅色供應鏈說法,但台灣開放陸資投資、併購條件並沒有特別嚴苛,僅針對幾項台灣核心產業,像半導體、IC、液晶面板等有條件限制。
張銘斌坦言,因為把國安局納入投審會委員,所以在國安審查力度上會比過去嚴格。例如,一家陸商擬投資台灣資通訊企業,但因陸資母公司與大陸軍方高層有密切業務往來,所以駁回;清華紫光子公司展訊申請在台設分公司,但可能涉及IC研發項目,也遭否決。
陸資上半年在台灣投資下降的原因,張銘斌表示,從件數來看差別不大,陸資來台投資不至於到衰退程度,金額減少是受到大案子巨額投資影響,基期較高所致。今年大型併購或投資案,預估下半年才會出現。
陸資來台最常見問題是審核流程久、開放項目有限。大陸本土品牌酷派手機曾在台設分公司,前台灣酷派科技總經理、現任嘉騰科技總座胡大維說,陸企來台關卡重重,對陸資的法規束縛太多,當初酷派斥資新台幣5,000萬元來申請設台灣酷派,投審會一審核就是半年,都可推出新一代產品。酷派早期由嘉騰科技代工,但在台銷售不如預期,今年初撤資。胡大維說,陸資來台灣是創造就業機會、資金流入,以前是台商將資金流出到大陸,現在資金流入,我方卻審批費時。
陸資來台投資最常見的方式設分公司、入股、併購。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段士良說,投資環境不開放,會讓台灣失去國際價值。台灣對陸資開放項目有限,而併購是最快的路徑。如果拒絕陸資,但原物料都被他買走了,那台商供應鏈一樣會喪失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