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經濟新常態,轉型升級是台商在大陸發展繞不開的問題。如何轉型?透過資本市場運作是個可選項——成為上市公司,募得運營資金的同時,還能夠利用廣告效應塑造品牌,並以配股吸引人才,可謂一舉多得。
兩岸資本市場都在向台商招手。尤其大陸當前紅紅火火的A股市場,更以超高本益比吸引台商;台交所也是不遺餘力伸出橄欖枝,稱“台商返台F股上市是最佳選擇”;至於港股,國際化程度高則是最大籌碼,適合全球佈局,台商也是紛紛南下上市。
究竟台商上市去哪兒?導報記者採訪兩岸專家,分析個中利弊。
回台上市 成本低,再籌資功能強
先來看一組數據。自2003年台商國祥股份在A股上市以來,截止到2014年底,共有18家台商成功登陸A股,3家台商在新三板掛牌。而根據統計,截至2015年1月,已有69家外企成功在台上市,預期至今年底,將有超過80家具台資背景的海外企業回台上市。
也就是說,在A股上市,還是回台上市,都不乏擁躉。在2009年台灣鬆綁台商回台上市限制之前,台商主要集中在A股、港股上市,近幾年返台上市才多了起來。其中就包括廈門台企宸鴻科技。這家大名鼎鼎的觸控面板商,2010年10月回台上市,之後穩居台灣觸控股王寶座。而在今年6月中,鴻海集團旗下觸控面板廠業成控股F-GIS也將回台掛牌交易。
據台灣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駐大陸首席代表林鈞堯介紹,台企回台上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新創企業,另一類是傳統製造業,後者多低調經營,在大陸發展二三十年,過去未想到融資,壯大經營規模,但是近年來觀念已大大改變。
至於回台上市的優勢,國泰綜證(上海)總經理周熙偉歸納為:台股上市不像陸股採取審批制,只要符合上市規定,通常只要12至16個月就可上市,不存在排隊等上市的問題;還有台股的上市成本低,平均成本約3600萬元新臺幣;而且流動性高、再籌資功能強。
A股上市 本益比高,上漲空間大
多快好省財商學院首席投資講師張俊鳴對兩岸三地資本市場頗有觀察,據他介紹,國祥製冷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台企,後因經營不善被華夏幸福借殼上市,被借殼之後股價狂漲數十倍,成就一段傳奇。
此外,怡球資源也是在大陸上市的台企,從高雄起家,到馬來西亞發展,再轉進大陸,最終在A股成功掛牌。像漢鐘精機、滬電股份、晉億實業都是台企在大陸上市的主要代表。
張俊鳴特別提到了閩燦坤B,這是第一家在B股上市的福建台企,在前幾年差點被退市,後來採取縮股的方式保住上市資格,有驚無險,“作為純B股,未來有轉為A股的可能,已經有先例”。
相較台股16倍的本益比,大陸主機板上市能有21倍本益比,現在又適逢大牛市,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這也是台商選擇大陸上市的很大利基。此外,對於市場在大陸的台企,回台上市不如在大陸上市,因為根據台灣方面規定,投資大陸的資金不得超過企業淨資產的40%,這就等於在台上市募集的資金60%無法匯入大陸,而且還有新臺幣換成人民幣的匯兌損失等。
至於大陸股市所採取的審批制,限制會多一些,但年底前註冊制可能上路,會有好轉。
港股上市 國際化程度高 利於全球佈局
“陸港台三地,我還是比較看好在香港掛牌,進可攻退可守。”張俊鳴表示,香港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管理也比較規範,企業取得的資金是港幣,港幣和美元是聯繫匯率制,幣值穩定,融資取得的資金匯出也比較方便,適合台商在全球各地佈局。
此外,現在滬港通、陸港基金互認機制、大陸開放QDII2等政策上路,大量內地資金進入港股將成大趨勢,未來港股估值較低的現狀可望改善。
說到台商在港股上市,康師傅、中國旺旺和台泥國際都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旺旺當年更是從新加坡主動私有化下市,轉戰港股。